您现在的位置:千万工程
景点联动 更多>>>
新新西湖十景之“六和江月”
新新西湖十景之“灵隐景区”
衣食住行 更多>>>
·城市拼车:该不该让陌生人上车?
·浙江停止审批向太湖排放含氮磷项目
·最近天气不会太热 豪雨压倒“秋老虎”
·浙江迎来食品涨价潮 物价未现回落拐点
·互派"间谍":杭州饭店业上演"无间道"
·杭州悄悄谋划“绿色交通体系”破拥堵
·浙担保业细嚼慢咽风险饭 典型模式风行
特别报道 更多>>>
·民生药业
·会稽山黄酒
·娃哈哈集团
·青春宝集团
·杭州天目山药业
·浙江华日实业投资公司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
千万工程
义务:实施农村“小五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中广网    2007-09-04
    义乌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部署,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加大投入,不断创新,积极开展了以“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小五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农民群众的肯定。

    一、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农村“小五化”建设是义乌市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新载体,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的过程。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强有力领导。为保障“小五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专门成立了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挂帅,市委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农办、国土、建设、交通等职能部门20名骨干建立常设工作机构,指导、协调全市农村“小五化”建设,并对涉及“小五化”建设的规划、用地等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我们还建立市领导挂联制度,每位市领导联系1-2个村,为全市的“小五化”建设做好示范。同时,细化分解“小五化”建设任务,建立市镇村三级“小五化”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并与干部的年终奖金挂钩,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2、分层次实施。根据义乌农村各地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潜力,我们采取旧村改造、村庄整理、环境整治、下山脱贫四种形式,分类推进农村“小五化”建设。城中村、园中村、镇中村和经济发达村,实施旧村改造,拆旧房、建新房,旧房拆除率80%以上;经济条件一般的村,实施村庄整理,拆违房、拆空房、整旧房、建新房,旧房拆除率32%以上;经济欠发达的村,以环境整治为主,以道路硬化为突破口,以卫生洁化为重点,整治村容村貌;少数贫困山区村,以下山脱贫为主,鼓励农户到下山脱贫安居小区建房安居。在具体工作中,按照“先易后难、逐个突破”的原则,每年确定一批启动实施的村庄。目前,全市已有200个村实施了“小五化”建设,并涌现出了大陈二村等一批先进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规范化操作。市里专门制定出台了资金管理、用地审批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农村“小五化”建设有序展开。建设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制度,明确补助范围和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和支付方式。用地指标实行核拨使用制度,按实核拨,严格审批,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工程建设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30万元以上的“小五化”工程必须由市招标办统一招标,其他的由各镇、街道组织招标。旧村改造实行一户一宅的办法,并对实施细则、享受对象、区块安排、资金使用等实行公示制度,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安置、统一设计、统一建造的原则,确保公开、公正、公平。

    4、大规模投入。市政府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和2000亩用地指标,各镇街道每年配套8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小五化”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重点补助“小五化”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按各村经济条件,分别给予规划费用70%-100%和公建项目实际投入30-65%的补助。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要求,对涉及旧村改造和村庄整理的12项收费作最大限度的减免,降低了农村建设成本。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小五化”建设资金,允许各村以投标方式落实建房用地区位,收取地段差价用于公共设施建设。

    由于决策得民心,方法得当,措施得力,义乌农村“小五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美化了农村环境。全市800个行政村中,已有46个实施了旧村改造,34个村进行了村庄整理,120个村开展了环境整治。目前,全市80%的村庄实现了进村道路硬化,45%的村庄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和卫生洁化。去年共向农户发放垃圾桶10万多只,基本实行了农村垃圾桶装化。农村污水塘、臭水沟逐步得到了清理,村前屋后栽花种树成了农民的时尚。如上溪镇下宅一带的9个山区村,通过环境整,已初显“生态长廊”的风采,受到邻近县市群众的交口称赞。二是农民得到了实惠。通过“小五化”建设,环境美了,道路畅了,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农村土地增值、房价上升、房租上涨,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特别是通过城中村改造,几乎使所有农户都成了百万元户,甚至原先的一些贫困户现在也成了“百万富翁”。通过实施“下山脱贫”工程,山区群众的致富途径拓宽了,群众的就医和子女就学也大为方便。三是树立了农村新风尚。广大群众对“小五化”建设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竞相迸发,形成了有任务一起上、有困难大家帮、有矛盾互体谅、齐心协力建新村的氛围。“小五化”的实施,还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农民的现代文明意识,促进了村风民风的明显好转。四是树立了干部新形象。“小五化”建设使农村干部找到了工作着力点,感到工作有目标,干劲有处使,促进了作风转变。“小五化”建设更是成了村干部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村与村之间比“小五化”进度、比村容村貌改善,干部与干部之间比工作、比干劲,村两委干部更加团结,干群关系更为融洽,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在义乌,很多群众对“小五化”内容倒背如流,认为这是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项好政策,是党委政府为农民办实事的具体表现。一些村庄还自发地在入村口树立了颂德碑,称赞党的政策好。

    二、几点体会

    一年多来,义乌的“小五化”建设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实践,成为党委政府抓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们的体会是:

    1、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小五化”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群众利益的重大调整。在确定目标、制定政策以及具体工作中,都应该从实践“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使人民群众真正受益。

    2、必须立足全局,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小五化”建设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综合工程。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探索户籍、社会保障、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产权制度改革,运用市场机制来开发资源、筹集资金,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3、必须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群众要求和承受能力等情况,遵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模式,实行不同的扶持政策,有序推进“小五化”建设。在具体操作中,注重发挥先进村的示范引导作用,注重保持农村的特色和风貌。

    4、必须广泛发动,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他们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媒体宣传、典型宣传,让群众切身感受“小五化”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发动群众自觉地投身于“小五化”建设,从而形成“群众催干部、干部催政府”,扎扎实实建设“小五化”的热潮。

    三、下步打算

    省委、省政府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这是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抓手,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举。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的统一部署,结合义乌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快速扩张、城乡不断融合的实际情况,着眼整个市域,提升农村“小五化”水平,实施城乡一体化行动,最大限度地整合城乡资源,实现市域共享现代文明。

    我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的总体思路是:“四个区、三步走、二十年、一体化”。即:围绕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目标,用近20年时间,分三步,把10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建设成为现代商务金融区,把200平方公里的产业带建设成为国际性的小商品先进制造基地,把城市郊区建设成为都市农业和休闲度假区,把边缘山区建设成为自然生态保护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近期,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修编市域一体化发展规划。根据市域一体化理念,投入1000万元资金,邀请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的国际知名设计单位,对域市重点区块进行概念性规划,并委托深圳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等单位,高标准编制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社区布局规划和重点区块详细规划。同时,加快修编覆盖全市的交通、供排水、电力、通信等专项规划。

    2、加快村庄改造。今年计划启动100个村庄的改造建设,预计投入市和镇、街道两项资金约10亿元。重点把34平方公里约国际商贸城区块内的63个村庄,整体改造成为7个社区,其中今年实施15个村庄的整体搬迁工作,建成2个城市社区;把20平方公里的国际文化中心区块内的60个村,整体改造成为8个社区,其中今年启动40个村的拆迁改造;把8平方公里的城北分区内的12个村庄,整合改造成2个社区;把7平方公里的义乌经济开发区三期内的12个村庄,整合改造成为3个社区。

    3、启动“异地奔小康”工程。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加快在城区和郊区规划开发安居小区,引导1.5万名边远山区农民向城镇集聚,使山区群众“下山上楼”,在二、三产就业,逐步转化为市民。今年,完成首期300亩的“异地奔小康”安居工程建设。

    4、加强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扩大就业空间。实行城乡统筹就业,鼓励企业积极使用本地劳动力,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和都市农业转移。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养老保障基金由市、镇财政和个人共同承担,其中市财政承担每人21200元,镇财政在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切出5%,个人承担4000元。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加快撤村建社区工作,凡条件成熟的村庄及时整合建立新社区。

    
来源:浙江农网    责编:张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