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蓝图。从蓝图到现实,各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开春之际,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实干·2024》系列报道,多维度聚焦各地新气象、新作为、新突破和新展望,振奋龙马精神,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央广网杭州3月17日消息 人勤春早,实干争先。随着杭州市2023年GDP迈过2万亿大关,达到20059亿元,浙江有了自己的第一座“两万亿之城”。作为重要的经济大省,2023年浙江经济运行稳进向好,经济总量突破8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希望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

殷殷嘱托记心间,勇立潮头再出发。浙江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活力浙江,正阔步走进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

总投资9770亿元的333个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投运,发布2024年“8+4”经济政策体系,出台工作方案加快打造民营经济总部高地……2024年一季度,浙江全力拼经济的成色十足。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数字文化社区(央广网发 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数”为核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戴上AR眼镜,1500多年前古人赶集的热闹场景,瞬间呈现在眼前。杭州市某科技公司生产的一款AR眼镜,能让用户在几平方米的物理空间里,进行购物、踢球、玩游戏等活动。“足不出户就能在虚拟世界感受购物乐趣,太不可思议了。”体验者惊喜地说。

瞄准AR等未来产业,是浙江强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的体现之一。眼下,浙江正全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安防、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飞速发展,直播电商、数字支付、无人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领跑全国,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省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促进制造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支持杭州市、宁波市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从数字经济角度理解新质生产力,关键是激活数据要素,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章丰说。

失去双手的产品体验官倪敏成借助智能仿生手写毛笔字(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在国内唯一一家脑机接口领域独角兽企业浙江某科技公司,失去双手的企业产品体验官倪敏成靠一双智能仿生手,写出了让人赞叹的毛笔字。“智能仿生手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每次做饭、写字、打球的时候,我都既开心又满足。”倪敏成说。

基于脑机接口的数字技术,智能仿生手能够精确地控制每根手指的运动速度和位置,实现手指的独立运动和手指间的灵活操作。“仿生手、睡眠仪等产品,都已实现量产。我们是业内首个实现高精度脑机接口单品10万台量产的脑机接口企业。”该企业合伙人兼高级副总裁何熙昱锦介绍。

1月29日,浙江金华市获授“国家量子保密通信应用先导示范中心”,作为该示范中心的具体承建单位,浙江某量子通信公司建成的“星地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管控枢纽”已成为全国六大枢纽中第二大枢纽节点。

在浙江,数字经济正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是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作为新能源企业,更应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3月底,我们将正式发布最新一代的钠电、锂电、铅电产品,引领行业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未来,通过‘实业+资本+科技’三轮驱动及‘数智化、平台化、国际化’三化联动,加快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今年全国两会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创新药产业发展,新的一年,我们将在靶向药物研发和产业化体系构建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具有更强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信心满满地说。

日新月异的杭州未来科技城(央广网发 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显示,中国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动能培育不断涌现。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先行省份,浙江明确数字经济创新提质“1358”工作体系,组织实施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赋能等八大攻坚行动。

未来,浙江将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布局研发类脑、存算一体等新型人工智能芯片,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大厅内,机器人正在跟随音乐跳舞(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今年是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突破之年,在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深化数实融合、人工智能+上要有新突破,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志性成果,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再上新台阶,占GDP比重超过50%以上。”浙江省经信厅数字经济处相关负责人说。

向“新”而行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

走进位于浙江永康市的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车间,机械臂不停挥舞翻转,打磨、抛光、喷涂……在智慧系统控制下,很快,一个精美的保温杯就生产出来了。

金华市永康市是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其中,保温杯产量约占全球70%。“我们经过8年时间的研发,成功将纯钛阳极氧化技术和激光焊接技术应用到钛杯中,实现钛真空保温杯的量产。”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杯壶分会副会长、浙江某保温杯企业董事长夏飞剑说,“今年我们将以科技创新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中国制造、中国杯壶品牌走向世界。”

金华市一家民营企业突破钛领域多项关键技术,实现钛杯量产(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活力所在。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浙江省有108家企业上榜,上榜企业数量连续25年居全国第一。

如何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以科技创新“硬支撑”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是浙江给出的答案。相关数据显示,浙江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三。其中,2023年,浙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78.5%。

在企业自主研发的生产线上,技术工人正在检测设备(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浙江的创新优势之一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今后将更加注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浙江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施冬材介绍,2024年,浙江在未来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上重点发力,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在历史经典产业,科技创新也正在“疾驰”,这也是今年浙江的重点之一。“我们正在实施绍兴黄酒重大科技项目,重点聚焦黄酒酿造生物菌种、优质酿造原料、先进工艺装备、功用功效体系等关键技术问题,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省内外高校院所等优势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成立绍兴黄酒浙江科学研究院,开展体系化、有组织的科研。”施冬材说,“我们将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到2026年浙江将构建完善统一的绍兴黄酒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推动绍兴市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2月18日召开的浙江“新春第一会”上,浙江明确提出: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代玉启认为,这是浙江首提要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从中不难看出,“人才”是广义上的,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工作者、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等,更包括各行各业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中国式现代化,所有的现代化最终需要归结为人的现代化。”代玉启说。

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聚焦聚力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持续被放在重要位置。在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台州市路桥区,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正在进行。“在拿地、办证等各方面,只要把需求上报路桥数字化平台,相关部门就会第一时间审批、回复,提供各项政务服务,让我们企业有更多时间能在自主创新上大展拳脚。”浙江某科技公司董事长魏伟说。

浙江一传统制造业企业借助自动导引机器人,实现产品生产从仓库到生产线的全自动(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近些年,浙江企业突破第三代半导体代表材料等技术;研发制造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火箭的技术空白;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际大科学计划均实现“零”的突破……从天上到地面,从城市到农村,从实验室到“应用场”,越来越多的“浙江印记”正在标注科技创新的“浙江高度”。

如今,浙江省系统构建了“315”科技创新体系,明确了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3’是‘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15’则是包括云计算与未来网络、智能计算与人工智能、微电子与光电子等在内的15大战略领域。”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的浙江,正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持续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创动能。

描“绿”成色
生态文明托起美丽浙江

行走在湖州市,游客不禁感叹寻找到了诗和远方:赏清丽山水、品湖桑茶韵、看人间烟火……但,湖州的美,却得来不易。

“两山”理念引领湖州市生态环境发生深刻蝶变(央广网发 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把时光回拨到上世纪末,彼时的湖州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却穿了一身破旧的衣裳。自2003年“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湖州市广袤乡村开始发生蝶变。

以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为例,当地停掉矿山、关掉水泥厂,一改过去“到处是光秃秃的山、白茫茫的灰、黑乎乎的烟、脏兮兮的水”的面貌,依托“竹海”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白茶产业,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办起了漂流、林业观光园,生态休闲旅游风生水起。2022年7月,余村创新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诚邀全球英才共建余村。“今年我们将启动‘全球合伙人’2.0版本,建立国际招募站点,引进国内国际知名度高、实力强的合伙人或独角兽企业,共同助力余村发展。”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兴奋地说。

久久为功,乡村焕新,余村只是一个缩影。如今的湖州市,青山环绕、竹海绵延,春有油菜飘香,夏有荷花摇曳,秋看层林尽染,冬赏阳春白雪,四季风景如画,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我们正在奋力绘就‘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幸福图景。”湖州市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推进大会上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

“湖州市是优等生中的尖子生。”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说,“千万工程”已经从一项民生工程转化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生态工程,不仅具有全国意义,更具世界价值。

金华市武义县王宅镇要巨村的花田,游客在赏花游玩、拍照打卡(央广网发 何啸江 摄)

一域带动全域。当前,从“卖山林”到“卖生态”,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各类产业在浙江各地乡村不断涌现,美丽经济风生水起。

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在秀美田园风光间,建起一幢高大气派的文化礼堂,不仅可以承接村民家宴、公司年会,还成为村民休憩会客的好去处。“光是家宴中心都已经预定到2025年了!”三星村党委书记徐利军高兴地说。

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小稠村依托“中国枇杷之乡”的美誉,建起共富工坊,生产独具当地特色的伴手礼——枇杷露和枇杷茶饮,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聚焦聚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工程,深化美丽浙江建设”作为今年十项重大工程之一。

乐清市一制造业企业厂房房顶装满光伏板,打造近零碳园区(央广网发 乐清市委宣传部供图)

“大到屋顶光伏,小到一盏路灯,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打造近零碳园区。”浙江某仪器仪表公司总经理顾章平说,乐清市的正泰智能化能源量测产业园引入“源网荷储”能源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光伏、储能、智慧路灯、智慧充电桩、智能水电气表等设备设施,实现能源智能化管理,预计绿电占比超过32%,每年能节省20%能耗成本,全年降低综合能耗费用超300万元。

据2023年发布的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相关实施方案显示,到2025年,浙江要建成500家绿色低碳工厂和50个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6%以上,力争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以上。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这些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浙江走出了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的发展之路。

当前,从“碧水青山画”到“蝉鸣稻香曲”,从“都市田园诗”到“幸福宜居景”,在浙江大地,正在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之江大地活力潮涌,正蓬勃向上。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记者:李晓晓 孙俊(见习) 项楠(见习)

视频:李晓晓 尚天宇 项楠 孙俊

编审:卜叶 张洁

编辑:尚天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