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在我人生的第16个记者节,我的思考依然是:在现场。

不过,这次,我想再加上两个字:突破。

因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

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举国关注,举世瞩目。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组成了央广网前方报道组——浙江频道采访团队。去赛事现场、去幕后揭秘、去亚运村探访……奔走一线,始终是我们的坚持。

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现场,记者正在采访观众。

犹记得游泳比赛期间,每天晚上,混采区都挤满了“长枪短炮”。热门运动员汪顺特别受欢迎,只要他一露脸,现场就像扔了个“炸弹”,瞬间沸腾。

抢!即使前面人山人海,我和两位小伙伴的脑袋里只有这一个字。因为都是女记者,身高不占优势,体型也较为瘦弱,只能在人群中逮着一条夹缝,就拼命往里钻。

此时此刻,出于记者的职业本能,没有过多思考,立刻就想尽办法往前冲了!收获高点击量的短视频《亚运现场|汪顺回应帅上热搜:专心备赛,赛后再看评价》就这样应运而生。

犹记得在运动员村的那一天,我和同事们异常亢奋,因为眼前满满都是新闻好题材。对话运动员、体验文化屋……短时间内,我根据现场情况,策划出几组不同角度、不同表达的新媒体报道内容,全面掌握把控采访节奏、过程、效果等,分成三组,有计划、有针对地完成了深度访谈、Vlog等不同形式的视频拍摄和采访。

最终,《对话亚运|中国澳门运动员薛展博:超越自己,突破自我,享受比赛过程》《亚运旅程|“We love Hangzhou,We love China”》等短视频,让人耳目一新、连连叫好。

央广网亚运会前方报道组——浙江频道采访团队在主媒体中心的合影。

每天采访前的商讨、深夜碰面的复盘、死磕采访对象的时间、斟酌每个选题的创意角度……亚运期间的16天里,我和小伙伴们像打了“鸡血”,熬夜、啃面包、连轴转,大家就像赛场上拼博的运动员,用热爱与坚守,记录、传播了精彩纷呈的亚运时刻。

回过头去看,这一场以“突破”命名的亚运时光,或许体现在我们对每一次采访的多问一句“还可以怎样深入”;或许贯穿在人手少,依然克服困难,底气十足挑战自己的每一刻;或许萦绕在身为记者,内心深处想把每一次报道都做到最好的坚持。

记者,不仅仅是时代的记录者、参与者、推动者,更是用心用情、全面客观讲述故事的一群可爱的普通人。(作者系央广网记者 李晓晓)

编辑:尚天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