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觉得,等孩子长大了再去做大人的事情,比如为家乡的杨梅作宣传、作推广。其实,小孩子也可以在做大事的过程中长大,小孩子也能成为地方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宣传员,我们石渠小学的小朋友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和探索。”
近日,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钱学森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唐彩斌被兰溪一群小学生的“杨梅”项目化学习所感染,不停为孩子们打CALL、鼓励。
恰巧6月12日上午,杭州市钱学森学校与兰溪市延安路学校合作签约,唐彩斌被聘请为兰溪市延安路学校总校长。这让从兰溪走出去的浙江名校长,有了更多关注家乡教育与城乡发展的可能与机会。
六月暑已至,杨梅红满枝。近日,杨梅之乡兰溪马涧镇的一所乡村学校——石渠中心小学,因地制宜组织了一场以杨梅文化节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别开生面。“向‘杨’而生,遇见‘梅’好”,孩子们创意无限,做出了不少“花头”,引发了当地百姓的称赞,连当地政府都觉得孩子们是很给力的小小“文旅宣传员”。
专家授课,遇见“梅”好
5月21日,石渠小学组织学生前往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兰溪市国际杨梅研究中心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该校第四届杨梅文化节拉开帷幕。校外辅导员陶奉源,是马涧杨梅国际研究中心负责人,跟学生们面对面讲授杨梅的相关知识,并带领、指导孩子们体验杨梅疏果和编制杨梅篮。
学生们体验采摘杨梅(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中队课上,辅导员们和孩子们上了一堂与众不同的拓展性课程《品味杨梅》。杨梅校本课程教材分杨梅认识、杨梅种植、杨梅管理、杨梅加工和杨梅销售,在辅导员们娓娓道来的讲解中,孩子们发现、探索、尝试、体验,不仅全面了解杨梅的相关知识,也知道杨梅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收益、改善了生活。
劳动成果,共享“梅”味
“五月杨梅已满枝,初疑一颗值千金。”采摘杨梅对学生来说,是最感兴趣了。红紫亮丽、饱满肉嘟的果子挂满枝头,同学们看得眼花缭乱,也时不时“偷偷”地将杨梅放入口中,感受“梅”好滋味。
在劳动基地老农的示范下,孩子们学习什么样的色泽可以摘、怎么摘等要点。不一会儿,满满一篮杨梅就摘好了,他们开心地与自己采摘下来的杨梅合影。
校园里的杨梅也熟了,“打果”也是很开心的。咬上一口,酸甜的汁水瞬间唤醒沉睡的味蕾,尝到了真正13度的甜、14度的鲜,回味无穷。
有同学冒出一句:“杨梅吃不完怎么处理呢?”学生在杨梅课程中已初步了解杨梅的“变身”,但百闻不如一做,学校决定让他们亲自实践,制作杨梅汁、杨梅干。杨梅汁要加冰糖后煮炖2小时,杨梅干要加盐泡2小时,冲洗后入锅去汁,放入烤箱、洒上白糖……绿色纯天然的杨梅食品新鲜出炉,学生们一个个成就满满。
学生们正在清洗杨梅(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现在技术不断更新,除了以往的杨梅酒、杨梅罐头,还有很多新产品,像杨梅果酱、杨梅糕、杨梅软糖、杨梅冰棒、冰点杨梅等,孩子们也都期待着有更多的学习体验机会。
学科融合,“梅”好再现
语文课上,各班分别以“我爱家乡的杨梅”为主题,撰写与杨梅相关的征文。“我手写我心”,孩子们用一字一句,一笔一画,表达着自己对杨梅的情感,对家乡的热爱。文笔尽管稚嫩,但拳拳赤子之情流淌纸面,激荡胸怀。
四(1)班陈可立在“杨梅王”大赛上,拿来自家特大的东魁杨梅,几乎和乒乓球一般大,单个称重达62克,最后获得学校“杨梅王”称号。数学课上,孩子们通过称一称、量一量,探究杨梅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自家杨梅的大小、产量等数据,创编数学创新题,以数学小报的形式予以呈现。
六(1)班许天宇说他家有18亩杨梅,按一亩50棵计算,一棵杨梅可以产200斤,那一共可收获1.8万斤,价格差不多10元/斤,一年杨梅收入有18万元,去除成本也还有10多万,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比较稳定。
美术课上,孩子们以“绘见‘梅’好,展示美好家园”为主题,任选绘画、书法、立体造型等形式,展示他们心中那一抹杨梅红,用他们的创意记录家乡杨梅带给人的喜悦,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倾诉对家乡的赤子之心。
学生作品展示(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寓教于乐的杨梅文化节,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体验中学习和感受杨梅的知识和魅力。石渠小学校长张永水深有感触地认为,在活动中增强学生们尊重劳动、感恩果实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也没想到,给了学生时间和空间,乡村孩子的潜力那么大!就像吃了很甜的杨梅一样甜蜜。”(叶俊)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