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杯清香龙井,邀您领略山水之间的独特韵味;一壶醇香黄酒,带您品味跨越千年的历史回甘;一口鲜甜黄鱼,请您品尝海洋牧场的极鲜滋味;漫步古镇老街,约您共赏诗画江南的秀美神韵;端午龙舟竞渡,与您重温传统民俗的热辣滚烫……百县千碗,如画江南,千年运河,流向未来,总有一种“味道”,余韵悠长,耐人寻味。央广网浙江频道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寻味》,带您探寻散落在之江大地上的美食滋味、文化品味、城市风味、国际韵味,讲述“味道”背后的故事。

央广网金华10月28日消息 金华东阳,一座古朴典雅的江南小城,孕育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东阳木雕师承鲁班,始于唐代,发展于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早在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氏兄弟在朝为官,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至清代,东阳木雕进入全盛,据史料记载:“自清嘉庆年间始,营造皇家宫殿,雕刻一技上,多征自东阳木雕翘楚。”

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具有鲜明特色。又以内涵丰富的题材、娴熟的构思设计、精湛的雕刻技法、艺术与实用的巧妙结合而见长。东阳木雕色泽清淡,因注重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而显格调高雅。

“大家都说东阳木雕不行,不可能不开裂、不变形。”多年前的一次研讨会议里,一个艰巨的任务摆在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光正面前。陆光正回忆道,当时,他们正在商讨如何在杭州雷峰塔内打造一组宏伟的《白蛇传》木雕。要将如此庞大的材料进行组合,既要保证不开裂,又要确保不变形,这无疑是给当时的陆光正出了一道难题。

东阳木雕色泽清淡、格调高雅(央广网发 任振江 摄)

陆光正带领匠人团队,经过反复试验与探索,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他们最终有了充分的把握,也守住了东阳木雕的尊严。“我们郑重签下保证书,承诺东阳木雕百年内不变形、不开裂。”陆光正自豪地表示,事实也证明,他们的承诺并非虚言。

随着东阳木雕口碑品质的进一步传播,东阳木雕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更多重要场所、场合。从庄严肃穆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到书香氤氲的国家图书馆,这些精美绝伦的木雕作品正在一次次凝结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也要跟着时代走,结合新技法、新文化做出新产品,在传承的基础上,也要培养传承人。”陆光正坚定地表示。

陆光正正在指导弟子们创作(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2009年7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正式命名东阳市为“中国木雕之都”。2024年3月,东阳市陆光正创作室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近年来,为坚持与时俱进,在传承经典中力求创新,东阳正以人才为基,做好传承文章,以创新为翼,培育发展新动能。

2008年,位于东阳的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开办了浙江省内唯一的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16年来该校坚守非遗文化核心价值认知、技艺传承、创造转化“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持续探索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机制。其中,9名毕业生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收为嫡系传人,师生团队承接了包括G20主会场屏风设计在内的多项国家级重大雕刻项目工程,被业界誉为“木雕界的黄埔军校”。

教师正在指导国内、国际学生们做木雕设计(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从古朴典雅的江南民居,到国内外重要场合,从技艺传承的匠心守护,再到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东阳木雕这部活态的工艺文化传承史,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不断焕发新生。

监制:夏 倩

策划:李晓晓

记者:杨正弘 孙 俊

视频:徐斐懿 杨正弘 任振江 楼宇婷

鸣谢:中共金华市委宣传部 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晓晓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