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山川秀丽,人文荟萃。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尽了杭州之美,在于山水,不止于山水。公元772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唱出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作为一名旅游爱好者,曾几在游览衢州三衢山后欣然落笔成诗,“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开元十五年秋,李白登天台山。一到琼台仙谷,就被这仙踪道迹所陶醉,挥毫落纸,“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央广网浙江频道推出《浙里万水千山》栏目,将通过镜头和文字,带您走遍浙江的万水千山,共同见证“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过程中的累累硕果。

央广网金华8月14日消息 “四山俱远,丹枫疏密,斗锦裁霞,映叠尤异。”这是388年前,徐霞客在婺江舟船中远眺所见的金华山绝美风光。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旅行家,曾为心中的“诗和远方”而来。那“惊鸿一瞥”后的4天游历,给金华山留下了洋洋洒洒4400多字的珍贵笔墨。

金华山屹立于浙中大地,悠久的历史长河滋润着这座山,使其成为龙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的交汇之地。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金华山集“道、释、儒”三教为一体,熠熠生辉。

金华山中阳光与湖面交相辉映(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三百多年后,叶圣陶先生写下《记金华的双龙洞》,入选了全国小学经典课文,也使金华山双龙景区再度家喻户晓。

据了解,除了双龙洞这一标志性景点外,金华山还有着黄大仙“叱石成羊”的传说,鹿女湖畔“八婺儒宗”荟萃下的鹿田书院,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跳出传统思维局限,通过巧链文旅资源,做好“仙”“妙”文章,推动双龙景区从“溶洞时代”迈入“全山时代”,成为了当地不懈探索的新命题。

到峡谷的绿水青山间喝一杯咖啡;在鹿女湖畔参加一场露天音乐会;去小冰岛拍摄微短剧……如今的双龙风景区,旅游正变得更多元、更好玩,不断迭代的业态项目已经让金华山成为年轻人的“宝藏打卡地”。

镶嵌在青山中的鹿女湖(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就在今年,双龙风景区抢抓旅游业提质升级契机,吸引了毕业于中国美院的美学设计师刘丹青,重塑双龙景区莲花观景台。“在观景台中央打造一面巨大的天空之镜,位于其上,仿佛置身云端仙境。”刘丹青说,莲花观景台现已更名为“云上之镜”,这一核心打卡地点将城市美景与星空云影纳入平台,让游客可以沉浸在丰富的自然生态中。

双龙风景区,旅游正变得更多元、更好玩(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小游客于山中溪涧玩耍(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因为洞口狭窄游客需要平躺在船上进入双龙洞内(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如今的双龙洞内已由灯光设计团队完成改造升级(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双龙洞内著名景点“冰瀑飞虹”(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新团队结合视觉传达对桃源洞区域做了整体包装(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裸眼3D技术让洞中景象如梦如幻(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鹿女湖亲水圈上的酒吧新业态(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在“云上之镜”上俯瞰金华城(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桃源洞新团队,结合视觉传达特长对桃源洞区域整体包装,裸眼3D技术让洞中景象如梦如幻,该团队负责人周伟说:“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包装升级业态,将这些溶洞重新唤醒,让年轻人也能喜欢上它。”据了解,在新业态的带动下,双龙景区营收大幅增长,金旅集团非门票收入占比由原来的19%提升至38.8%,实现了游客体验和旅游经济的“双提升”。

眼下,浙江省各地正处高温。金华山体海拔落差较大,盛夏平均气温比山下低5—10摄氏度,有“华东凉都”的美誉,从山顶的高山避暑小气候,到山腰双龙洞的习习凉风,再到溪水潺潺、绿荫蔽日的双龙溪峡谷,“避暑经济”乘势而起。据介绍,今年入夏以来,金华山全域累计接待游客已超百万人次。

金华山旅游新业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仙的金华山 妙意自然来”。金华市双龙风景旅游区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更加优质的服务水平迎接八方来客,向着国际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前行。

监制:夏倩

策划:李晓晓

记者:杨正弘

编辑:李晓晓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