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山川秀丽,人文荟萃。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尽了杭州之美,在于山水,不止于山水。公元772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唱出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作为一名旅游爱好者,曾几在游览衢州三衢山后欣然落笔成诗,“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开元十五年秋,李白登天台山。一到琼台仙谷,就被这仙踪道迹所陶醉,挥毫落纸,“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央广网浙江频道推出《浙里万水千山》栏目,将通过镜头和文字,带您走遍浙江的万水千山,共同见证“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过程中的累累硕果。

央广网金华8月7日消息 “到了傍晚,我们村的外面一个村民都看不到,看到的全是游客!”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一个名为乌石村的古老村落正成为避暑旅游的新热点。乌石村党支部书记张威平告诉记者,入夜后村中游客集体外出纳凉,本地居民则在家中忙于经营农家乐或准备夜间集市摊位。

据张威平介绍,乌石村位于磐安、新昌、天台三县交界处的鞍顶山下,海拔560米,因为古村内的房屋多采用一种黑色的乌石砌墙而得名。村庄夏季平均气温仅26℃,为游客提供了理想的避暑环境,以“乌石农家乐”为主打招牌的特色避暑旅游产业受到了上海、宁波、杭州、金华等城市及义乌、永康等周边县市游客的青睐。

乌石村的燕子垒窝型乌石建筑群(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随着人口老龄化、中产阶级崛起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夏日里大家不再一味依赖空调冷气,而是倾向于选择“哪凉快哪待”。乌石村巧妙地将凉爽气候、非遗文化、乡村风情和优美生态等元素相结合打包发送,切中了大量追求养生文化休闲的游客挑剔的胃口。

今夏,浙江多地气温屡创新高,全省建立了高温“包围圈”。随着酷暑来袭,"避暑经济"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尖山镇积极开发特色避暑旅游产品。以乌石村为例,该村集体育休闲、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于一体。村口广场功能多样,后方龙岗公园绿树成荫;村内既有明清建筑,又有千年红豆杉和古香榧;乌石古巷更是别具特色。

傍晚的乌石村村口游人如织(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乌石村管头区域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乌石村房屋多采用一种黑色的乌石砌墙(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白天的乌石村内绿树成荫(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传统古街古巷是乌石村内一大特色(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乌石村夏日里凉风习习(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乌石特色餐厅(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特色美食“方前扁食”(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避暑经济为乌石村带来了什么?不妨来看一组数据,2023年乌石村迎来了超过102万游客,旅游综合收入近1.92亿元。乌石村管头区域农户的平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张威平说,乌石村目前有206家农家乐,提供超过4300张床位和8800余个餐位,然而在每年夏季的七、八月份,乌石村仍是“一床难求”。

乡村旅游还同样带动了当地的土特产销售,张威平告诉记者,当地有六七十家农户是做土特产销售的。“游客到我们这里来,看到这里的生态环境这么好,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我们这里的农产品。”张威平骄傲地说:“我们这里有一家腊肉铺,年营业额能达到近500万元。”

“我们是从江苏泰州专门赶到金华的,这里特别适合避暑,晚上不用开空调,周围景点也特别多。”夜间游览集市时,来自外地的游客们开心地展示着手中的特色美食,分享自己在尖山镇的愉快经历。

商家展示自家销售的特色美食和农产品(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磐安县委常委、磐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尖山镇党委书记朱明说:“如今的乌石村,引入了很多新业态,如咖啡馆、‘豆腐工坊’、特色农场、主题餐厅等,为传统古村注入活力,我们还推出暑期系列特色活动,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避暑需求,持续深耕‘凉’方,做好做深‘凉’文章,让乌石避暑热起来。”

监制 | 夏倩

策划 | 李晓晓

记者 | 杨正弘

编辑:李晓晓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