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密码。浙江乐清不仅是“中国电器之都”,其现代农业种业亦熠熠生辉。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雁荡山铁皮石斛、乐清湾泥蚶等“乐清芯”良种,与磐石灰鹅等特色农产品共同构筑创新矩阵,以科技为笔,在传统制造与现代农业交融的画卷上挥洒出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光芒。
醉心土地 研发“乐清芯”
在雁荡山深处,数千只麻鸡在林间自由奔跑、觅食,与散落在草丛中的绿壳鸡蛋,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养殖画卷。
2002年,与鸡打了30年交道的浙江绿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干方本联合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按照羽色和体型特征区分品系,开展群体继代繁育,扩繁种群数量。经过品种选育,形成了遗传性能稳定,群体外貌基本一致的雁荡麻鸡种质资源。2017年,散养于雁荡山区的土鸡成功列入省保护名录,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并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雁荡麻鸡。2023年,“雁荡麻鸡”经审定鉴定通过,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磐石灰鹅(郑剑佩 摄)
“2014年我们走遍了乐清全市,只买到七八十只磐石灰鹅。”为保育并出产正宗磐石灰鹅,蔡公成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开展合作,保育磐石灰鹅。2023年,磐石灰鹅被临时列入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目前已向浙江省相关部门提交了《中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申请。
在开启葡萄育种之路上,在泥地里摸爬滚的“田秀才”金联宇,则靠着30多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适合南方种植的“宇选系列”葡萄新品种。
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不断增强的育种科技创新能力、健全的种子质量管控体系,乐清涌现出一批竞争实力较强、管理规范的现代化种业企业,“乐清种子”名声在国内打响。
科技赋能 破“卡脖子”难题
“谁掌握种子,谁就有了竞价权。”温州肇丰种苗有限公司负责人干方义对西兰花种子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
1995年,干方义在调研全国市场后发现,西兰花种子长期被国外种业公司垄断,浙江乃至中国的西兰花种植户屡屡遭遇“种贵伤农”的尴尬——芝麻粒大小的日本西兰花“耐寒优秀”“女王”种子价格被炒到了每粒0.2元,一公斤卖到2万元。
西兰花新品种(郑剑佩 摄)
为此,干方义决心依靠科研转型走出一条种子“国产化”之路,他常年穿梭在田间地头,育苗、授粉、移栽。2019年,他研发的“国王11”西兰花种子通过种植试验,得过国家颁布的知识产权认证。一举打破西兰花种子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从2007年自主创业开始,乐清市港龙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冯成迪就把眼光盯准了墨瑞鳕鱼,要做一家以品种研发育苗为主的公司。
如今,依托该企业自主研发的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乐清实现了墨瑞鳕“产卵—孵化—培育—养成”全周期生产。随着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每年要提供300多吨商品鱼。冯成迪介绍,现在国内墨瑞鳕鱼种鱼“一鱼难求”,一对5公斤的种鱼售价8.5万元。他还给福建省农科院、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提供种鱼,为推动“种业振兴”计划,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提供坚实基础。
此外,在科技赋能加持之下,乐清近年来不仅形成集种苗培育、种植、加工、销售、文旅为一体的铁皮石斛全产业链,还成功培育出全国唯一泥蚶新品种“乐清湾1号”、全国首个滩涂贝类文蛤新品种“科浙1号”、文蛤抗病新品种“科浙2号”,完整构建滩涂贝类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和健康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破解优良种质创制和良种培育“卡脖子”难题,助推浙江省贝类养殖产量20年来增长了近10倍。
反哺产业 书写共同富裕路
“我们跟干方义合作,种出来的西兰花亩产量能到5000余斤,跟十年前相比,一亩地能多赚1000元。”在台州临海种植西兰花30多年的朱荣先高兴地说。“看着我们的收成好,带动了当地500多户种植西兰花。”
“有了良种,引进良法,最后收获良品,这是个良性循环。”去年,干方义公司的西兰花种子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带动全国2000多家种植户共同致富。
“我们通过公司+科技+基地+农户+流通的五合一联盟模式,努力打造地方土鸡养殖业特色品牌。”干方本说,目前,雁荡麻鸡推广到温州、丽水、台州、金华、衢州,以及湖北、贵州等地,带动周边1000多规模养殖户共同致富,年生产量达到1000多万只、产值达5亿多元。
培育泥蚶饵料(郑剑佩 摄)
乐清种业的崛起,不仅是一场从“资源优势”到“科技强农”的转型,更是一条以“小种子”撬动“大产业”的共同富裕之路。唯有将科技创新深植乡土,方能激活农业的“芯片”,让希望的田野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郑剑佩)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