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凉山州西南部,因为气候适宜、光热条件优越,目前已种植苹果达42万亩,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原苹果种植基地。数据显示,2021年,盐源苹果总产量达59万吨,产值30亿元,苹果从业人员达到9.8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56%,苹果种植户人均纯收入2.1万元,苹果产业农业投入品销售行业、包装运输行业、餐饮住宿业、劳务等,年创产值5亿元。

对于种植在高原地区的盐源苹果来说,更凉爽的气候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更高有机质含量的土壤降低了施肥用药总量,更强的高原光照也使果树成花更容易、果实着色更鲜艳,因此盐源苹果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离城市最远”的原生态优质苹果。

为了更好寻访盐源苹果的故事,我们在今年的早熟苹果采摘季,从祖国东南出发,一路西行,用镜头记录下了种植苹果的汗水、丰收采摘的喜悦、栽培技术的迭代、农文旅融合的探索……

采摘下的盐源苹果(严晓瑜 摄)

来到盐源县梅雨镇杉八窝村,数十位村民正在树荫下分拣刚从果林里采摘下的早熟苹果“嘎拉”,这些农户来自盐源县龙洞湾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兴志从2012年返乡创业起,就带领和帮助本地的“散户”乡亲们通过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

“我们合作社目前有239户农户,目前差不多有4000来亩的果园。”赵兴志介绍道,“因为我们农户‘组团’的话,一方面是能够形成规模,采购商也愿意通过我们进行长期稳定的苹果采购,同时我们经过自身的长期积累,团队在苹果分选、成熟度的把控这些方面,也要有优势得多。”

苹果作为盐源的“地理标志产品”,对于合作社来说,不仅要注重自身规模发展,也要保证苹果品质在线,面向果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由此而来。

正在果树下休息的谭大哥正是培训受益的一员,他回忆:“以前种苹果就是凭感觉,只知道扎实挖、扎实干,人干累了却没有效益,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改。”如今,通过在各村会所召集培训,农民系统学习到了科学和技术。“该哪个施肥、哪个打药,就依照他们技术员的方法来做,农民就轻松很多啦,钱也就赚得到啦。不然你再多的肥料下去,没得技术,等于零。”

据介绍,像这样的培训,每年都会举办几十期、覆盖2000余名当地果农。这些先进的科学栽种方法又从何而来呢?答案就在盐源县农业农村局苹果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

据盐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晓军介绍,该基地的主要作用是为全县提供苹果品种的资源储备:“我们把一些品种先在基地里面进行栽植,栽植过后,选择品质最好的去向农户做推广,这样也是让农民能够实际‘看得见’成效。”如今,基地内正在培育的品种是三代嘎拉,通过“矮砧高效栽培模式”,“五省”“三新”和“两早”的种植优势都能得到集中体现。

村民展示盐源苹果(曹正林 摄)

除了苹果种植和培育,寻访之旅也不会错过其产业延伸与拓展。在全新建造的柏林湖苹果庄园,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盐源故事”正缓缓打开。

盐源泸沽湖摩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宗豪表示,庄园建设置身于万亩果林,是整个乡村振兴的一个核心点,通过把人流和游客“引进来”,可以带动周边农户在服务业方面的创收机会和发展空间,更多地从单一的农事活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庄园也带动了本地就业和行业收入,以服务人员招聘为例,本地员工占比达到95%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盐源人的心目中,苹果不仅是产业支柱和致富小康的代名词,它还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在盐源县音乐人杨智聪看来,他创作的《苹果熟了》这首歌,正是通过苹果这一载体,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我们盐源人对苹果有一种情结,不管我走到哪儿,只要一想起苹果,仿佛就能闻到那种苹果的芳香,开始思念自己的故乡……”

编辑:刘欣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