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成为生活日常,一场与乡野的浪漫邂逅正悄然兴起。4月28日,由宁波市政府新闻办主办,奉化区政府新闻办承办的“乡村春游记·今天我发布”奉化乡野共富专场发布会举行。三位扎根奉化乡野的青创客,用他们的奋斗故事,展现了如何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让传统村落蜕变为诗意栖居的“增收园”。

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百年老宅的文化重生密码

“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让历史与现代对话!”同山书院负责人许凯璐将文化基因融入了乡村振兴实践。2016年,站在奉化西圃村那座断壁残垣的民国老宅前时,瓦砾间的野草与风雨剥蚀的雕花窗棂触动了她,那一刻,她看到了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修复同山书院,团队以“修旧如旧”为原则,采用传统工艺还原木构架,将青砖灰瓦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斑驳的墙面我们刻意保留,这是历史的年轮。”许凯璐介绍,如今书院每年举办50余场文化活动,既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又有青年艺术家以现代油画技法重新诠释农耕壁画。

值得一提的是,书院与宁波财经学院的校地合作。200余名师生在此开展文创课题研究,产出80余件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作品。“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当它扎根乡土,就能产生经济价值。”许凯璐说,2023年启动的二期工程更将书院升级为“书院+”生态系统,咖啡馆、公益琴筝班、直播培训等功能区吸引创客集聚。

新农人的“甜蜜”破局之战

“新时代的农业,真的可以成为年轻人追逐星辰大海的广阔天地!”作为喝着剡溪水长大的“农二代”,应可辉在2021年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放弃海外项目经理职位,回乡接过父母手中的农具。

应可辉用四年时间,将150亩桃园打造成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智能灌溉系统让果园实现精准滴灌,山地轨道运输车将工人劳动强度降低,防雨覆膜设施让桃子优果率提升……

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应可辉自豪地介绍,“翡翠幼桃”冻果产品,采用疏果过程中的淘汰幼桃,通过速冻技术锁住“春天味道”。这套深加工产业链已开发出十余款产品。

“我们正在打造‘桃园3.0’,明年将推出Q版导览地图和文化标识。”应可辉说,他们创新性构建“科研+产业+市场”三链融合模式,通过与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已累计收购200多万斤滞销桃果,带动50余户桃农增收。

在自然与心灵间种下绿洲

“乡村振兴不是把城市复制到乡村,而是让城乡在对话中彼此成全。”去年五月,乐玲飞在奉化西圃村山谷,看到了城市与自然的对话可能。这个“新西圃人”用4个月时间说服村民,保留原始生态的同时植入现代文旅元素。

霍比特小屋、湖畔茶室、围炉煮茶……“向野而森”营地采用“全球采集,本土转化”的策略,将环球旅行时获得的灵感和本土元素结合,乐玲飞还特别聘请奉化本地大厨研发菜单,让游客吃到地道的奉化味道,在依山傍水的美景中体验奉化冷饮文化。营地开业八个月接待18万人次,营收970万元,其中30%反哺村集体。

识百草、钓肥鱼、做年糕,玩越野……明年启动的计划更令人期待,自然教育将成为文旅新引擎。

奉化区锦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明明表示,近年来,锦屏街道以“千万工程” 为引领,立足“宜居宜业宜游”目标,持续深化“我们的家园·等你来”城市文明品牌建设,形成“农文旅融合、产村共兴”格局,推动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文化浸润。三位发布人以不同方式诠释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是当之无愧的“乡村振兴主力军”。(景士杰)

编辑:张雯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