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台州5月15日消息(见习记者 李晓晓 通讯员 柯路炜)“小小金丸树上挂,身披黄袍皮肉薄;轻轻把它咬一咬,润肺止咳效果好。”一到五月,枇杷唱起了水果“主角”。在浙江各枇杷产区,农户们忙着收获属于这个季节的果实,而各种各样的枇杷节也纷纷登场。
近日,央广网记者走进了素有“中国枇杷之乡”美誉的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感受当地枇杷节的热闹和“甜蜜”,探寻背后的“共富密码”。
启动仪式现场(央广网记者 李晓晓 摄)
5斤枇杷拍出了1.98万元
“一万九千八,三次,成交!”5月13日,在台州市浙东唐诗之路消费季暨路桥区枇杷文化节活动启动仪式上,首篮五斤桐屿枇杷拍卖以1.98万元一锤定音。“桐屿枇杷享誉在外,能拍下第一篮,我特别开心。”竞拍人金德胜告诉记者,这次拍卖也是做善事,所有的款项都捐给当地的慈善机构,所以也非常有意义。拍下枇杷后,他立即将这份喜悦分享给现场群众,让大家一起品尝桐屿枇杷的甜蜜滋味。
当地农户采摘桐屿枇杷(央广网记者 李晓晓 摄)
摘枇杷、吃枇杷、逛市集、听音乐、健步走……路桥区枇杷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打卡。“刚好周末,带着孩子来游玩一下,既能买到新鲜上市的枇杷,还能一睹满山金黄的美景。”游客李女士说。
在桐屿枇杷共富集市上,当地农户摆上了新鲜采摘的枇杷。“枇杷节来了很多人,几个小时卖出去200多斤。”农户杨阿姨开心地说,“根据品种不同,枇杷今年能卖到15—40元一斤,非常畅销。”
启动仪式现场,发布了2023台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夏季)旅游大礼包;举行2022台州城市伴手礼大赛颁奖仪式,并为10家获奖企业颁奖;活动还举行了路桥枇杷国家地理标志授牌仪式。
小小金丸树上挂 身披黄袍皮肉薄(央广网记者 李晓晓 摄)
枇杷树浑身都是宝
桐屿枇杷栽培历史悠久,宋代嘉定以来,一直以品种繁多、质地优良而饮誉江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罐头产业兴起,桐屿枇杷总产量曾占据当年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目前,我们种植的枇杷近5000亩,年产量达3000多吨,产值6100余万。”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郑必炯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本届枇杷文化节活动的主会场,小稠村是桐屿枇杷的主产区,全村500多户2000多位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枇杷,主要品种是大红袍和白沙。“最早的时候,村里种枇杷都是以家为单位,小打小闹,很难有发展。”小稠村党总支书记邱明生介绍。
2002年,小稠村瞄准“发展特色农业”路径,村两委班子围绕枇杷不断做文章。成立专业合作社,村民以树为股,在享受租金、分红的同时,还能返聘为农业工人;聘请省农科院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改良枇杷品种,进行精细化管理;开设“枇杷学院”,邀请高级农艺师面对面为农户讲课,深入田间地头作技术辅导。
然而,枇杷的采摘、销售周期都很短,如何在周期外拓展增收渠道?
“枇杷树浑身都是宝。”小稠村村民任月丽有一张祖传的土方,利用枇杷叶、枇杷花、罗汉果、甘草、茅草根、胖大海等材料,制作成枇杷露,具有祛痰止咳、生津润肺、清热健胃的功效。为此,村里投资建起阳光工厂,标准化生产枇杷露,并逐步开发枇杷酒、枇杷膏、果酱等产品,让冬花夏实的枇杷成为全季产业。
小稠村村民任月丽祖传土方制成的枇杷露,广受市场欢迎(央广网记者 李晓晓 摄)
抱团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妈妈,我要合影。”在枇杷文化节活动上,枇杷文化IP形象“皮皮”深受现场小朋友的喜爱。
路桥区桐屿街道宣传委员王斌表示,除了设计枇杷IP形象,还衍生出了胸章、抱枕、帆布袋、T恤衫等多种周边文创产品,目的就是不断丰富桐屿枇杷产业链,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桐屿枇杷品牌价值。
桐屿枇杷IP形象深受小朋友喜爱(央广网记者 李晓晓 摄)
记者注意到,本届枇杷文化节的活动区域涉及多个村庄,如小稠村作为主会场和市集“担当”,上山童村设置了采摘体验区,凉溪村主打古道游……“我们组建‘五村连片’党建联建,推动区块连片开发,探索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路桥区桐屿街道组织委员陈峰说,小稠村与周边4个村抱团发展,打通各村枇杷产业协作壁垒,走出一条资源共享、产业协作、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共富路径。同时,五个村庄发挥各自特色,借力“枇杷节”展现优质农产品、文旅项目,促进农村集聚振兴,实现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共生共荣。
小稠村试水枇杷茶饮,村民正在进行包装工作(央广网记者 李晓晓 摄)
正是基于这些“共富密码”,小稠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02年的2.15万元,提升到2022年的500多万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示范村的华丽蜕变。“眼下,阳光工厂里正在筹建一个全新的生产车间,小稠村的枇杷茶饮即将面市。”台州市派小稠村指导员陈子华说。
未来,由“小枇杷”培育的“大产业”,将在共同富裕的路子上越走越宽、加速奔跑。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