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在"大气十条"考核中 浙江连续三年获得优秀

2018-05-18 08:00:00来源:浙江在线
  眼下,越来越多的浙江老百姓喜欢掏出手机,定格天空的美景,抬头可见的蓝天白云已经成为他们的自信和骄傲。在不久前收官的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考核中,浙江连续三年获得优秀:11个设区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2.7%,比2013年提升14.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6.1%。
  对于空气质量改善,业内有个通俗说法叫“人努力、天帮忙”。相比“天帮忙”的被动,“人努力”有着更大的主动空间。五年间,正是在持之以恒的“人努力”里,浙江省空气质量迎来了持续改善,蓝天白云带给百姓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攻坚克难,打出组合拳
  五年前,“大气十条”攻坚战打响之初,放眼全国这都是一场艰巨的任务。当时长期高速粗放发展形成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等,都对改善空气质量构成重大挑战。站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前沿的浙江,更需要主动应对这场挑战,把握这场挑战带来的机遇。
  浙北水乡南浔,是中国最大的胶合板集散中心和实木地板产销基地,拥有几千家大大小小的木业企业,产值超过百亿元。长期以来,当地习惯使用燃煤锅炉进行生产,工艺落后、管理粗放,导致粉尘烟气超标排放。为了守住当地的好水好空气,去年7月,南浔出台《木业行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简称“方案”),补齐全区木业行业“低、小、散、乱、污”短板,倒逼木业行业转型升级。一时之间,南浔几千家木制品企业和作坊,按污染程度不同,分别被要求关停、整改或提升。仅《方案》出台半年内,就关停3200多家企业,整治提升近600家。数据显示,木业整治之后,南浔区PM2.5最低值仅为9微克/立方米,为2015年底有专项检测以来最低值。呼吸着越来越清新的空气,看着越来越多的“南浔蓝”,当地百姓交口称赞。
  浙东南古城台州,频频登上中国“十佳”好空气榜单,一抹“台州蓝”是当地人心中最骄傲的风景。而这里,也同样是中国最大的医药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之一,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曾经在主城区,一遇臭味,人们就会提及“医化园区”。“大气十条”拉开序幕,当地把整治医化恶臭作为治气的关键点,对全市2040家工业企业进行了VOCs(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核定,并在医化行业384个车间推行装备提升源头控污。“每一个医化区域都制定了装备提升的相关方案,每年实现有机废气的削减1.8万吨,完成涂装、印刷包装、制鞋、橡胶塑料等重点行业废气整治208家,淘汰重污染工序或生产线50多条。”台州市环境保护局大气环境与辐射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工业废气治理是台州“五气共治”消除雾霾的首要攻坚战,到2020年,城区将彻底告别医化等生产性恶臭。
  “大气十条”施行以来的五年,也是浙江攻坚克难、践行绿色发展的五年。据统计,浙江省已累计淘汰落后及过剩产能涉及企业1.3万家、整治“低小散”“脏乱差”企业11.8万家。淘汰的落后生产力,不仅腾出了更具活力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风清气净、水美岸绿的生态环境。
  建章立制,控制污染源
  浙江治气,部门协作,通力谋划。
  穿梭于街头的汽车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浙江向着绿色发展目标靠拢的每一步努力。
  杭州市曾做过大气灰霾成因及关键污染因子预防控制研究,发现大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中,机动车尾气占近40%。而一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约等于14辆国三绿标车或28辆国四绿标车的排放量。2014年初,“淘汰10万辆黄标车”被写入省政府当年明确的十方面民生实事中。为达成这一目标,环保与公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黄标车、老旧车淘汰,已累计淘汰黄标车60.81万辆,于2016年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黄标车淘汰任务。
  “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正在成为各地公共交通的新标准和关键词。2016年,杭州主城区的6000余辆公交车全部用上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主城区公交“绿色化”的城市,正式告别“柴油时代”。预计到2025年,杭州全市范围内运行的公交车将全部更新替代为新能源车辆,新能源车辆占比社会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0%以上。在杭州的领跑下,全省各地纷纷用“绿色出行”的方式改变城市。宁波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将达65%以上;下月在温州,新增195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
  为了守卫这片蔚蓝天,浙江多部门通力合作,让改变无处不在。“车”的变化外,“油”也在发生改变。在商务部门的推进下,浙江省推进油品升级,提前供应国五车用汽柴油,成为国内率先执行国五排放标准的省市之一;发展改革(能源)部门加强煤炭总量控制,累计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4.5万台,圆满实现煤炭总量负增长目标,完成全部大型燃煤火电机组、基本完成燃煤热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农业部门努力禁止秸秆露天焚烧,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前一年完成90%的利用目标,今年将全面禁止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露天焚烧,加强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扬尘控制,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扬尘控制“7个100%”要求。
  大气污染的原因,除了本地污染源外,输入性污染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浙江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着力破解大气污染长距离传输、区域间相互影响的世界性难题。今年是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第五年,浙江省将继续与上海、江苏、安徽共同努力,强化PM2.5削减与臭氧协同减排并举,实事求是明确防控重点,因地制宜实施分区管控,优化协作机制。
  联动共治,确定新目标
  “大气十条”的顺利收官,并不等于治气工作的结束。相反,这是一个全新征程的开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鲜空气需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的任务。
  “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还面临着不少挑战。”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仍较高;环杭州湾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较重;冬季PM2.5、夏季臭氧引起的重污染天气仍然多发。
  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开局之年,浙江省所在的长三角区域又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战场。浙江已经为为期三年的蓝天保卫战定下了明确目标:到2020年,浙江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力争达到35微克/立方米,重点区域臭气异味基本消除;60%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涉气重复信访投诉量比2017年下降30%,群众的蓝天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我们将继续推进各部门各行业联动共治,在结构调整的源头上做到‘三减三增’。”据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减三增”将标本兼治地促进浙江省大气环境持续向好,具体为:“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增加新的增长动能;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到2020年,基本实现天然气县县通,全省全面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完成10000家涉气“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任务,争取在“十三五”中后期先于全国全面实施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
  在蓝天保卫战中,大气污染监测监管能力也是浙江省的一个提升重点。浙江省将重点完善区域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配备必要的大气执法专用车辆和便携式监测设备,建立大气污染治理首席专家制,提升全省环保监测机构挥发性有机物及恶臭环境监测能力。同时,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加快制订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以标准引领大气规范治理。(记者 江帆)
编辑: 傅炜如

在"大气十条"考核中 浙江连续三年获得优秀

眼下,越来越多的浙江老百姓喜欢掏出手机,定格天空的美景,抬头可见的蓝天白云已经成为他们的自信和骄傲。在不久前收官的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考核中,浙江连续三年获得优秀:11个设区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2.7%,比2013年提升14.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