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是国所与立,以民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原,父教育而母实业。敷施翕受,功用相须”。中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张謇的这段精辟论述,表达了“实业教育,富强之本”的报国理念。意思是,立国必须依靠人民,而教育和实业,如同百姓的衣食与父母。
  张謇是近代史上影响中国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国难当头,张謇选择的是实业和教育。他把当时的教育称之为“救亡图强之教育”,强调所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并服务“救亡图强”的目标。他认为,“立国之根本以政治、实业、教育为三大纲,而教育又为政治、实业之根本。”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近代的中国,但是站在历史的交汇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00年前张謇的教育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他的教育情怀依然闪耀着光芒。
  张謇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他的“世界眼光”和“底线思维”中。他在担任中央教育会会长时指出,“今日我国处列强竞争之时代,无论何种政策,皆须有观察世界之眼光,旗鼓相当之手段,然后得与于竞争之会”。“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然非有观察世界之眼光,则救亡图强之教育政策无自而出”。这番话是从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说的,是观世界,也是世界观。是教育理念,也是底线思维。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教育的规律、强国的铁律,也是底线思维的定力。当今中国,虽然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面临的竞争依然残酷,面对的霸权依然强势。单边主义、技术封锁,无不阻碍着中国迈向强国的进程。唯有高举教育强国的大旗、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张謇是一面旗帜。百年来,中国优秀的民族企业家身上,都流淌着报国的基因、教育的情怀。面对美国的“实体清单”,面对一个芯片中沉积的智慧,华为任正非说,“我认为国家首先要重视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国外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完成的,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在谈到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时说,“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出路”。
  吉利李书福说,“除了造车,教育是我心底最柔软的情怀”。“到今天为止,吉利唯一跟别人不一样的就是我们有强大的教育培训系统”。“产学研创新发展,需要培养适合市场竞争的各种人才。对于大学而言,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很重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高层次技师技工的培养已经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国家、竞争,情怀、执念。中国称得上“优秀”“民族”的企业家,都不是把企业自身“活下去”当成终极目标的,更不是把个人财富在世界富豪排名的位置、企业一夜之间出了多少亿万富翁、有多少员工实现了所谓的“财务自由”当成强于他人的目标,而是把整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环境下的竞争力、在限制与打压下的生命力,当成担当的己任。这种底线思维、教育情怀,与百年前的张謇一脉相承,甚至产、教相济的形式都是有共通之处的。
  张謇力主中西合璧的新式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应该覆盖全社会而不留任何盲区。任正非更是希望在小学教室、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讲台上完成国家的强大。李书福希望把高层次技师技工的培养当成国家课题,提升民族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华为在全世界有26个研发能力中心,拥有700多位在职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120多位化学家,工程师更是多达数万。吉利从企业创办之初的1994年起就创办了第一所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迄今已创办9所院校,形成从中高职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为民族汽车工业和社会累计培养了15万人才。李书福坦陈,“我有一个教育梦”。吉利把教育定义为社会公益事业,希望通过参与中国教育改革,致力于产学研整合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抹去中国汽车工业落后于人百年的历史距离,彻底改变民族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张謇相比,今天的中国民族企业家,时代不同了,但报国之志的情怀是相通的。他们笃信,把教育做好,国家就有未来。浙江是民营经济发祥地,弄潮儿立涛头,离不开扎实的教育支撑。创新创业创富,教育是基础,也是根本的路径。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要把企业的生存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底线思维紧密关联,用报国的担当投入教育,用教育的情怀担当己任。(特约评论员 刘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