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衣食住行

杭州悄悄谋划“绿色交通体系”破拥堵

2007-08-08 11:00   来源:青年时报    打印本页 关闭
     引子

    高温中的杭城,人们多么渴望林荫道,多么渴望少听些喇叭声、少呼吸些汽车尾气。但在处处拥堵的杭城,这一愿望有些奢侈。

    就在杭州,一个“奢侈”却精巧的想法,却在悄悄谋划。

    杭州今年整治77条河道,明年则是100条。来自北京的景观专家与杭州的城建专家一起大胆设想,让杭州人骑着一辆自行车或步行,沿着河岸绿荫,贯通杭城——想到哪儿就到哪儿,而不用去挤马路。

    这一人行 “新二环”的设想,实在是一杯清凉茶。

    设想如能实现,不但是全杭州人的绿色希望,更是一次有品质的交通破题。

    【现状】

    道路最大限度改造“拥堵”这一城市病依然存在

    自2002年放开私家车上牌后,杭州市区机动车就以日均200辆的速度飞速增长,目前,机动车的保有量达到了平均4户人家一辆。

    车越来越多,马路拥堵得更厉害。近几年,为了解决马路拥堵的行路难,杭州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改造,将马路拓宽,增加机动车道,想方设法为机动车腾出空间。即便这样,马路拥堵问题依旧存在。

    整治后的凤起路,机动车道拓宽为双向六车道,但两侧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却窄得“可怜”,自行车和行人还并用一条道。特别是在环北市场门前,自行车和行人、汽车争道非常厉害。

    凤起路是城市主干道,日常的车流量,特别是上下班高峰的车流量非常大,在一些干道路口,比如中河路凤起路口、延安路凤起路口,车辆要通过往往要等好几个灯次。

    凤起路不是个例。城市拥堵,已成为整个城市的顽症,而道路已达拓宽极限,仅仅靠马路拓宽,已很难解决拥堵难题。

    市民出行六成还是靠自行车或步行

    随着机动车道的拓宽,留给行人和骑车族通行的空间越来越小,近几年改造的部分道路中,还让行人和自行车共用一条狭窄的车道。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争道引发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

    机动车增加了,机动车道拓宽了,但毋庸置疑的是,自行车、电动车等非机动车,仍是目前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统计数据显示,市民出行,靠自行车或步行的在60%以上;而用小车出行,仅占总量的5%—10%。

    “机动车道已接近饱和,但自行车仅仅占用了很小部分道路,”杭州市建委城建处张和平处长说,善待骑车人和行人,就是善待城市中的大多数人。

    而对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健康型的社会来说,骑车或步行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破题】

    杭州新交通有新思路沿河岸线设非机动专用道

    机动车日益增多,交通越来越拥堵。为了破解拥堵难题,杭州开始转战水路。从2004年,杭州开始发展水上巴士,希望通过水上交通来缓解陆上压力。

    但两年多过去了,这种 “水路”对路上交通压力的分担,却大大低于管理部门的预计。

    综合来说,制约因素太多,码头少,船只少,客源少,换乘不便……

    水上巴士,从水上公交渐渐转变为水上游船。

    而这几年,杭州大刀阔斧地进行河道改造更新,打算对河道沿岸各种河道文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开发,以很好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水系”,将无形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有形的物质形体,成功地展现了杭城作为“滨水宜居城市”的特色。

    于是,以张和平为主的杭州水系景观规划课题组,就提出了一种设想:结合“河道整治”,在沿河岸线或滨水区,提供步行与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方式专用道。

    【样本】

    杭州已有雏形的绿色交通记者体验,曲折游步道不适宜骑车

    随着“河道整治”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运河、沿山河等河道,已经完成整治,在整治中,河道两侧都预留了滨河道路。那么,这些滨河道路成熟吗?是否适合改建成自行车道?

    昨日,记者现场体验了运河、沿山河两侧的滨河道路。

    运河沿山河,滨河道路都很窄

    记者从德胜桥附近,走上运河滨河小道。严格意义上说,运河边的滨河道路,都是游步道,1米多宽的水泥路,隐在密集的绿化带中。

    运河两边的游步道,已经全线贯通,在运河边行走,道路畅通倒是没有问题。

    但记者观察,游步道上若要骑车通行,就比较麻烦了。道路过于狭小。最关键的是,游步道设置曲折蜿蜒,转弯道太多,根本不适宜自行车、电动车通行。

    而且,游步道两边的树木高大、枝叶茂盛,很多大枝丫,遮挡着游步道。

    随后,记者来到沿山河。

    沿山河两侧的滨河道路,全部是鹅卵石铺设,道路仅1米宽,走着走着,甚至会突然出现一棵歪斜的大树。且沿山河沿线的游步道两侧,没有灯光照明设施。

    这里的滨河道路上,也基本不能骑自行车。

    没有预留非机动车道

    显然,已建成的运河、沿山河滨河道路,由于事先没有预留自行车道,目前都只适合步行,无法让自行车通行。

    记者了解到,之前的河道整治工程,重点工作放在截污、护岸、疏浚、引水、绿化、管理、拆违等方面,在已完成整治的河道两岸,都没有事先设计非机动车道。

    【设想】

    河道两侧预留非机动车道构成“水上巴士—自行车”网

    张和平表示,在今后的河道整治中,将在河道两岸预留一些非机动车道,给骑车人和行人留出一个环保绿色的通行空间。

    杭州市建委城市更新课题组、河道指挥部以及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提出了“绿色交通”这一创新模式,也就是河道两侧预留非机动车道,引导行人、自行车通行,形成一张“水上巴士—自行车”网。

    “一旦在滨河道路骑行中,无法前行时,就可以改乘水上巴士,将自行车、电动车随身带上船,畅通无阻换乘。”张和平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

    如果能将沿河的滨河道路连成一片,任凭自行车畅行,可以想象,骑车人会多少惬意:滨河绿化让骑车人远离城市道路的喧嚣,远离汽车尾气的侵扰,甚至省去高峰时间等候红绿灯的麻烦,环保、安全,还能锻炼身体。

    最终实现“三网合一”

    “杭州绕城以内就有800公里河道,河道资源的丰富,在国内的其他城市很少见,”张和平笑称,这些河道两侧如果能形成一张巨大的路网,对缓解城市交通无疑是条“蹊径”,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但要想真正实现网络化的“绿色交通”,还需要一个过程。

    “水上巴士为什么火不起来?速度不够快,换乘也费时,但如果结合滨河道路网,就完全不一样了。”课题组正在考虑将滨河道路、陆路交通和水上巴士结合起来,实现水网、路网、滨河道路网三网合一。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发挥滨河道路、水路的作用,盘活水上巴士,发挥其水上交通工具的功能。

    形成区域性滨河路网

    尽管河道丰富,河网成片,但分布不均,要在河道两侧都建成滨河道路,将其全部连成一线,恐怕有难度。

    因此,有关部门在考虑,以区域性来划分,并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接,形成一个区域性的滨河路网。

    张和平解释,比如从城西到市中心,这一区域可以选择5—6条主要河道试行。大部分的路程,可以选择走滨河道路,减少过路口的时间。再将滨河道路与城市路网相连,完成滨河道路与城市道路的无缝转接。

    这样,城西的市民可以沿着河道,骑车上下班,到目的地最近的转弯口,就可以从滨河道路转弯上城市干道。

    但张和平也坦言,要建设绿色环保的林荫大道,势必也会遭遇难题。比如,要建滨河的行车道,绿化就会相对减少。

责编:厉佳英中国广播网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