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家门口赚双薪 临海新兴村盘活土地巧“生金”

2019-07-29 15:16:00来源:浙江在线

  大暑过后,浙江开启了连续高温模式,似火的骄阳炙烤着田间地头。在临海市沿江镇新兴村,52岁的村民柳仙琴却丝毫没有被炎热的天气所影响,忙完家务事再移步到工作台前,利索地做起了刀片安装。刀轴上摆上刀片,拧紧螺丝……不到10秒的时间,一个刀片配件就拼装完成了。柳仙琴告诉记者,自己手里做的正是村里的双马塑业制造厂外发的手工活,每组装1000个配件就可从企业拿到60元的工资。“现在不用出门打零工了,每月在家就能多赚好几千块钱。”柳仙琴说。

  领头雁落下破题一笔

  土地活了 盼头多了

  白天在家坐着赚钱,晚饭后还能去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跳跳排舞、看戏纳凉……包括柳仙琴在内的1600位新兴村村民怎么也没想到,以前出了名的落后村、上访村如今却能让村民体会到过安稳日子。

  上访村的故事要从16年前说起。2003年,新兴村(更名前为上金村)为了引进大企业,促进村庄发展,开始向村里征地200多亩,涉及全村三分之二的村民。然而征地补偿方案出台后,不少村民纷纷表示不满。一时间村里怨声四起,村民们到处上访的同时也把怨气撒在了党员干部身上。“那时村里的党员同志走在路上,很多村民要么避而远之,要么说些风凉话。”新兴村党支部书记郑希云回忆。

  2005年,面对村内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各种征地遗留问题,新上任村书记郑希云坐不住了,他带领村两委与入驻企业协商,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原定每亩2.4万元的征地赔偿金额不变,其中1.4万元交给村民,把剩下的每亩1万元赔偿金投入村里引进的企业,到了年底村民能拿到每亩地2000元的投资分红,与村民在地里种稻谷的收成相当。“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了这笔收入这地和没被征迁掉一样”,这一做法不仅为村民弥补了损失,也缓解了村民与党员干部们的紧张关系。

  在郑希云看来,如何为村里留住地,实现有限土地的效益最大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是新兴村实现振兴的关键所在。村两委作出决定,地段好的土地收回,将与企业的“买卖”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2009年,村里将22亩建设用地借给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免费使用20年,合同期满后一切地面建筑连同土地归还村集体。郑希云告诉记者,如今使用期限已经过半,按照目前的厂房收入来计算,将来这22亩土地每年至少能为村集体带来500万元的收入。随后,新兴村(当时名为上金村)又投资110万在村里地段不好、无人认领的老宅基地上建起了标准厂房,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双马塑业、华盛塑胶等大型企业的相继落户,更是为包括柳仙琴在内的近百位村民创造了足不出户就能补贴家用的就业机会。

  项目工程落地生根

  环境美了 百姓乐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出台了如减免农业税、农医保、五水共治、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村环境和生活有了质的变化。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新兴村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富美”的华丽蜕变。

  2015年,50多户人家成功竞标,在新兴村新规划区造起了新房,一时间也为村集体带来了800万的收入,村两委决定将这笔钱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不久后,一幢总面积16000平方米,集党建展厅、便民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放心厨房、图书馆、卫生室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村办公大楼在村中心位置拔地而起。除此之外,村里还在办公大楼前建成了一个占地6000多平方米,配有大型电子屏幕的文化广场。广场上,健身设施、清廉长廊、羽毛球场、沿河游步道、凉亭、草坪应有尽有。

  一系列项目的成功推进,给村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老百姓更加支持村里的工作。郑希云笑着感慨:“以前一说到要征地搞项目,村民根本不愿听你解释,一个劲儿地说不行。现在不一样了,开个会的时间村民代表就把字签完了。”

  看着日新月异的新兴村,93岁的村民周洪富老人深有感触地说,“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看病有医保,生活有补贴,茶余饭后还有那么多活动可以参加,村里的工作我们肯定会支持。”

  郑希云告诉记者,借着临海市沿江镇建设小微工业园区的契机,新兴村还将打造一栋集老年活动中心和少儿活动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大楼。文化大楼的3-6层将打造外来人口之家,作为小微工业园区的外来职工的宿舍公寓,预计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70万元的租金收入。

  “目前村里的标准化厂房每年租金收入60万、10年后22亩的出借厂房每年租金收入500万、小微工业园区职工公寓每年租金收入70万……以后,光是租金这块就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近700万元的收入。”算着这笔土地账,郑希云期待着,“家家户户拿分红,老百姓的小日子越过越好!”(浙江在线记者 郑胜颖 通讯员 冯滢滢)

编辑: 曹文君

家门口赚双薪 临海新兴村盘活土地巧“生金”

大暑过后,浙江开启了连续高温模式,似火的骄阳炙烤着田间地头。在临海市沿江镇新兴村,52岁的村民柳仙琴却丝毫没有被炎热的天气所影响,忙完家务事再移步到工作台前,利索地做起了刀片安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