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象山海域赤潮危害大不大 海洋二所专家讲给你听

2017-06-27 11:58:00来源:浙江在线

  象山海域上周出现赤潮,引发关注。据报道,赤潮优势种初为裸甲藻属,后转为米氏凯伦藻,现场未发现鱼贝类死亡。目前部分海域赤潮有消亡迹象。

  什么是赤潮?引发赤潮的藻类的变化又意味着什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生态实验室陆斗定研究员向记者做了介绍。

  赤潮被科学家归为有害藻华现象的一种。有害藻华是指海洋中的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它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陆斗定是国内有害藻华领域的研究专家,2015年北太平洋科学组织(PICES)科学年会上,他当选为PICES有害藻华分委会联合主席(2015-2017年)。

  陆斗定表示,短裸甲藻和米氏凯伦藻为同属藻类,其中短裸甲藻又称短凯伦藻,它的毒性较米氏凯伦藻更大,对鱼类、贝类都有很大的危害。如果引发象山赤潮的主要藻类为短凯伦藻,那会为当地水产资源带来很大损失。而监测显示目前优势藻类为米氏凯伦藻,它对贝类的毒性相对而言没有短凯伦藻那么大,但对鱼类特别是养殖鱼类本身具有较大的危害性。陆斗定建议,在官方发布赤潮消亡的消息以前,还是要谨慎食用当地鱼类、贝类等海鲜。

  

  米氏凯伦藻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东南沿海曾有4次大规模的赤潮,其中南海两次,东海两次,均给沿海当地带来不小的损失。2012年的赤潮,对福建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亿。据报道,今年2月智利藻华成灾,导致17万条三文鱼死亡。有害藻华现象正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赤潮的发生与气候、天气、季节有没有关联呢?陆斗定说,记录表明,某些赤潮发生与当年的气候可能有一定关联。以2005年为例,那一年冬季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杭州三月仍在下雪,而四月、五月气温又陡然攀升,气温的急剧上升引起海水温度和结构的变化,成为引发赤潮的元素之一。

  赤潮在世界各地每年都会发生,它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总结原因需要大量的科学调查证据。藻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也是一种既具备植物特征,又具备动物特征的原生生物。“健康水体的微藻群落结构是由相对多种均匀性藻类组成,而一旦因为人类活动、物种入侵等原因带来的海水营养盐结构变化,就容易引发某几种藻类大规模增殖,引发赤潮。”陆斗定说,其中,人类活动中的工业污水、农业化肥等大量排放,对海水营养盐结构带来的改变是十分有害的。

  目前,海洋二所生态实验室中共有数百种藻株样品,它们的生命短则数日,长达数年。都是陆斗定研究团队从不同海域取样、分离纯化而来。陆斗定表示,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同时也是全世界深受赤潮危害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赤潮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浙江在线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陈斯音)

编辑: 谢梦洁
关键词: 赤潮;藻类;贝类;凯伦藻;海水营养盐

象山海域赤潮危害大不大 海洋二所专家讲给你听